中風是全世界成人殘疾的主因 (Khaku & Tadi, 2022),也是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的第二大原因(Roth et al., 2015),佔全球總死亡人數的11.8%( Writing Group Members et al., 2016)。 這個疾病,您應該要認識,有備無患,健康久久。
摘要
1960年代之前,神經科學的主流為神經壞死無法修復,後來研究顯示神經具可塑性,神經元可再生,腦神經疾病更有希望,當然包含頭號失能殺手腦中風。
中風又稱卒中,是由中樞神經系統血管損傷(梗死、出血)引起的急性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,是全世界成人殘疾主因。中風並非單一疾病,是由多種危險因素組構成,其中尤以高血壓居首。中風後,50%患者出現中度至重度殘疾,80%患者終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,帶給家庭與社會深遠負擔。
昔認為中風為老人病,55歲後發病率每10年翻倍,全球人口結構已老化,帶給公衛極大負擔,患病率預計在未來20年增加24.9%;然而近年發現20-54歲中風發病率有增加趨勢,此更具公衛意義,因年輕患者的中風可能帶來更大的終生殘疾負擔。實際上,中風終身發病率與復發率皆高,平均每4人就有一人。
中風分出血與缺血二型,多數為缺血性(阻塞型)中風。缺血型俗稱腦梗死,活命的最大威脅是得在最短時間內急救、因神經恢復力每秒都在下降,致殘率高,因此即時搶救最重要。對於缺血性中風急性搶救,西醫通常給予靜脈溶栓注射等治療,但有腦出血等副作用引發憂慮,且無修復神經效果。